王俊生,倪泽兰,张伟力,等.论安徽省地方猪保护工作对策[J].猪业科学,2025,42(4):32-35.
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登记结果为,安徽省现有淮猪(含皖北猪、霍寿黑猪、定远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皖浙花猪和圩猪(含枞阳黑猪),共5个品种(8个类群)。其中,淮猪属华北型猪种,圩猪和安庆六白猪属江海型猪种,皖南黑猪和皖浙花猪属华中型猪种。
华北型猪种淮猪包括皖北猪、霍寿黑猪和定远猪三个类群,据《安徽省志·农业志》记载,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淮北平原就推行养猪积肥发展农业生产,随着汉代牛耕法的推行,舍饲养猪积肥已极为普遍。历史上,淮北平原曾遭受两次战争的破坏,北方人口南移,当地猪种也随之南迁至安徽淮河两岸和大别山区。经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在皖北平原形成了皖北猪;在淮河以南丘陵地区和大别山区形成了定远猪和霍寿黑猪。
江海型猪种安庆六白猪和圩猪是华北型猪和华中型猪在长江两岸混血而成。其中,霍寿黑猪向西南大别山区方向迁移与江西花猪杂交,逐渐选育形成了安庆六白猪。自西汉以来,安徽省芜湖市青弋江中段的青弋江镇一直是全国苗猪的主要交易场所,当地圩区的百姓多购买小母猪饲养,经过长期繁育选择,逐步形成了圩猪。
随着圩区和山区人员往来日益密切,部分圩猪被迁移到黄山北部的山区饲养,逐渐形成了皖南黑猪。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歙县、休宁县和屯溪市与浙江省的淳安县的猪种,通过水路频繁交流,在黄山南部山区逐步形成了皖浙花猪(皖南花猪)。
地方猪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出口海外以肉换银的大宗商品,其雪花瘦肉属极品档次,与西班牙伊比利亚猪同档。近年来没有出口主要因为群体数量萎缩不能形成批量,而失去竞争能力,但其潜在价值一旦再度开发,则商机无限。
地方猪是以传统粮食加工副产品糠麸和瓜蒌杂草、作坊糟渣为主要饲料来源,化废为宝,将农副产品转化为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地方猪在没有玉米、豆粕和精料的饲料条件下依然能够顺利生产,从而能够摆脱玉米、豆粕国际市场期货价格的制约。
安徽地方猪在多年的保种工作中发现有较强的抗近交能力。温和近交(Fx≈13%)不会对其生产性能造成显著影响;极端近交(Fx≈31%)也不致于导致后代失去繁衍能力,为建立纯种近交系的育种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参照。
综上所述,安徽省地方猪饲养历史悠远长久,资源丰富多样。历史上,地方猪养殖在保障安徽省畜禽产品稳定供给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乃至将来,在安徽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满足大家美好生活所需要以及畜禽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安徽省地方猪的保护意义重大。
近年来,安徽省级农业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有关法律法规,出台了保护政策措施,明确了属地管理责任;确定了18个省级地方猪保护单位,落实了保护主体责任;并坚持以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和遗传材料保存互为补充的保护方法开展地方猪保护工作。
2021年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安徽省5个品种(8个类群)的地方猪群体数量为34 487头,其中,皖北猪480头、霍寿黑猪10 537头、定远猪2 021头、圩猪1 939头、枞阳黑猪1 401头、安庆六白猪4 617头、皖南黑猪4 934头、皖南花猪8 558头。据最新调查统计,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地方品种猪核心群2 731头,存栏近40 000头,与2021年相比增长缓慢,仅增加了约5 000头。
据安徽省家畜基因库统计,截至2024年底,提交国家家畜基因库安庆六白猪、霍寿黑猪、皖南黑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冻精、体细胞、组织样本等遗传材料共28 274剂(份);安徽省家畜基因库保存了安徽省8个品种地方猪冻精、体细胞、组织样本等遗传材料共36 842剂(份)。
根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453号公告,安徽省地方猪遗传资源共有4个国家级保种场,其中淮猪(霍寿黑猪)1个,安庆六白猪2个,皖南黑猪1个。根据安徽省农业农村厅2021年第232号公告,安徽省级地方猪保种场16个,其中,定远猪1个、皖北猪1个、霍寿黑猪4个、圩猪2个、枞阳黑猪1个、安庆六白猪2个、皖南黑猪3个、皖浙花猪2个;1个省级霍寿黑猪保护区,1个省级家畜基因库。所有地方猪品种(类群)都实现了省级保护单位全覆盖。
尽管国家和安徽省加大了地方猪保护力度,但安徽省地方猪纯种数量小、质量不高、保种场自身实力有限、管理部门保护工作不到位、保护创新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依然存在。
省级畜禽种业管理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底,安徽省纯种地方猪存栏量约为40 000头,含地方猪血统的杂种猪约为100万头,占全省生猪存栏量不足10%。国家和省级保护单位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底,保种场内核心群存栏2 731头,其中成年公猪225头、成年母猪2 506头,共113个家系;核心群存栏量最多的是霍寿黑猪,有1 256头,最少的是定远猪,仅有132头;成年公猪数量最多的同样是霍寿黑猪72头,最少的还是定远猪,仅12头。
现有16个省级保种场普遍标准化程度低,容量较小,设施设备陈旧;场区布局不合理,生物安全意识较差,存在疫病传播风险;技术力量薄弱,猪群扩繁更新速度较慢。
承担保种任务的保种场,未能严格实施保种方案和规划开展选种选配工作,导致血统不清,质量达不到要求;系谱档案、养殖档案、防疫档案记录不完整、不规范。目前,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部分地方猪品种数量急剧下降,而当地未采取比较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一些资源所在地政府没有按照地方猪遗传资源分级保护制度有关要求,采取比较有效措施,围绕当地地方猪品种制定分品种保护方案,明白准确地提出近五年保护利用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建立市、县级保种场。对濒危的地方猪种保护重视程度不够,未能有效落实《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协议书》约定的各方义务,对保护主体缺乏有效监管。
部分地方猪所在的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用地方面缺乏有力支持。市、县级未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也没有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效结合。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于已建保种场需要关闭或搬迁的,未按先建后拆的原则妥善安置,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持续开展。
安徽省科研机构开展地方猪资源鉴定评价方面的工作深度不够,缺乏高水平、专业化资源鉴定与基因挖掘平台,突破性品种较少,育种力量大多分布在在科研院所,规模化推广程度较低,以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和市场为导向的种业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政府投入引导,国家投入为主、保护单位为辅,社会资本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有实力、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公司参与到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安徽省地方猪保护体系。同时,要充分的利用省级猪遗传资源远程监控系统,对资源保护单位保种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了解安徽省地方猪的数量动态变化,切实做到精准保护。
支持安徽省农科院、安徽科技学院建设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平台,建立生产性能的表型数据库,建设基因组选择参考群;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在省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生物育种实验室基础上,建设地方畜禽品种分子鉴定平台,开展主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鉴定,挖掘一批地方畜禽品种资源高繁、优质、抗病等基因,分品种构建DNA分子指纹库和参考基因组,从而逐步建立起全省地方猪资源利用机制、共享机制,有能力持续开展地方猪资源评价。
地方政府和部门要认真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建议》《关于促进畜牧业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以及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快速推进种业振兴打造种业强省行动方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5个厅局联合印发的《安徽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建议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省级财政设立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专项,每年要安排部分资金持续用于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重点支持省级保护单位保种条件的改善,地方遗传资源的收集、提纯复壮,疫病防控能力提升等。有关市县要设立市县级财政专项,重点支持市县级地方猪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鼓励养殖户饲养地方猪种,并对地方猪纯繁利用给予补贴。
公猪血统数是指三代以内没有血缘关系的公猪数量,而不是场内的公猪总数,很多人容易将两者混淆。保持或增加公猪血统数是保种工作的当务之急,每个品种至少6个血统。因此,应尽快制定并实施恢复公猪血统的工作方案和技术路线,增加公猪血统数是品种保下来的重中之重。
从安徽省各级保种场现有种猪群体数量和结构来看,当前首要工作不是地方猪选育提高的问题,而是如何将现有的猪遗传资源保护好。当前,地方猪保种单位要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固定本品种纯种类型,优化母猪结构,增加纯种繁育次数,逐步提升保护单位遗传资源有效含量,维持并保护好各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品种保下来的关键所在。
主要是支持保种场加快猪舍和附属设施设备的基本的建设,改善保种条件,尽快落实各级保种场的保种方案,规范保种场各项管理,有序、有效地开展品种保护。加快完善各项生产记录和制度,尽快培养保种场内的专业保种技术人员。
各级各品种保种场在做好自身保种和利用工作基础上,能采用“公司+农户”或合作社等形式,积极带动当地中小规模养殖户饲养地方猪种,扩大地方猪整体饲养规模。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以小规模饲养户为单位,建立地方猪市县级保护区。
根据《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种质保护单位确定实施方案和农业种质资源登记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法律法规,地方畜禽种业管理部门要督促省级猪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切实落实“省农业农村厅+资源所在地政府+保护单位”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三方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牵头制定分品种保种方案;县(市、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会同保种单位制定细化实施方案;省级技术推广部门应组织专家编写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系谱档案、选种育种档案、饲养管理档案等,供各保种单位使用,逐步规范保种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加强地方猪保护的同时,要格外的重视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治,加强人员管理,增强防疫意识,采取科学的猪病防控措施,确保保种场生物安全。
地方猪保护的最终目的是开发利用,重点是将地方猪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首先要明确哪些品种适合开发利用,然后建议根据该品种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通过杂交利用、创建特色品牌、开发高端特色产品、挖掘文化价值以及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皖字号”地方猪企业。
今后,要利用电视、广播、微信、明白纸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安徽省猪业协会地方猪专业委员会,以及很多类型的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地方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多种平台,为地方猪保种公司可以提供更多了解市场信息和宣传展示的机会,提升保种企业的知名度。此外,还能够最终靠举办地方猪保种和开发利用专题会议,组织保种企业参加地方猪市场调查与研究、学习和培训活动等方式,逐步扩大保种企业的影响力。
安徽省地方猪特征特性明显,淮猪毛黑、膘白、髓满,圩猪肉质细嫩,皖南黑猪、皖浙花猪以超高的胶原蛋白著称。今后,安徽省的种猪从业者,要深入开展地方猪特征特性研究和挖掘,加快地方猪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全国同仁一起,将国宝种猪繁衍壮大,为业辉煌打好基础,贡献安徽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